- · 《河南化工》栏目设置[08/03]
- · 《河南化工》数据库收录[08/03]
- · 《河南化工》投稿方式[08/03]
- · 《河南化工》征稿要求[08/03]
- · 《河南化工》刊物宗旨[08/03]
河南省人体器官捐献十周年 器官捐献协调员有话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奔走于生死之间的器官捐献协调员: “每个人的故事,都值得诉说” (河南日报记者王平曹萍)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长期奔走在生死与悲欢离合之间,尽力完成一次次生死传
奔走于生死之间的器官捐献协调员:
“每个人的故事,都值得诉说”
(河南日报记者王平曹萍)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,他们长期奔走在生死与悲欢离合之间,尽力完成一次次生死传递。他们,就是器官捐献协调员,也被称作“生命的摆渡人”。
24小时全天开机、365天全年几乎无休,总是在与时间赛跑,这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OPO办公室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张亚松的工作节奏。
从事器官捐献协调工作5年来,张亚松成功完成捐献案例100多例。即使看多了生死,他也会常常忍不住流泪:“这是因为,每个器官捐献者都是伟大的,每个人的故事,都值得诉说。”
时至今日,张亚松依然清楚地记得他当年接触的第一个特殊的病例。患者来自驻马店,是一名出生一个多月的新生儿,由于维生素K缺乏导致弥漫性脑出血,患儿陷入深度昏迷。
“捐献者年龄小、体重轻,无论是面对孩子的父母,还是考虑到器官捐献手术本身,都是很大的挑战。”接到这个病例的时候,张亚松不知道该怎样在患儿家属面前说出“捐献”二字。
敞开心扉、耐心倾听,与孩子父母一起回忆孩子过往的成长经历,同样身为父亲的张亚松,和这对年轻的父母一起抱头痛哭。
最终,一次次地反复沟通和协调,家属同意将孩子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。为此,张亚松还帮助联系了新郑市福寿园器官捐献者安葬处,“这样做,是要让孩子逝世后有个温馨的‘归宿',更是向孩子及其家属致敬。”
每协调成功一次捐献,张亚松的心情都是复杂的。谈论死亡总是个沉重的话题,特别是对于失去至亲的人来说,更是如此。在他看来,这份工作需要爱心、耐心,更需要强大的责任心。
令他记忆犹新的,还有一位生前从事特警工作的年轻患者,26岁突患脊髓炎,在卧床不起7年后离世。得知张亚松的身份后,患者父母坚决不同意器官捐献。但在整理遗物时,他们意外翻到儿子手机里保存着器官捐献登记表的照片。于是,老两口又主动找到了张亚松。
这些年,张亚松经历着太多的悲欢离合,每一次协调成功的背后,他都会亲自走进手术间,为逝去的患者擦拭身体、清洗头发,亲自为患者穿上衣服、参加追悼会,直至最后顺利安葬。“让每一位器官捐献者有尊严地离开,让家属感到做出决定不后悔,这是我最大的职责所在。”张亚松说。
文章来源:《河南化工》 网址: http://www.hnhg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1/921.html